生活总是要继续

《伍尔夫读书随笔》:成为简·奥斯汀



《伍尔夫读书随笔》刘文荣译  文汇出版社  实体书 4星 非虚构 散文

前几天和在北京的朋友聊天。她是出版社的编辑,跟我吐槽说她最近在做的一本书,简直太痛苦,因为她很讨厌那本书的女主角。一边看一遍心里要骂!跟我讲了故事大概之后,我说,我也不想看。她笑起来说,她另外一个朋友听完她讲女主角怎样讨厌之后反而说一定要去看看。她又说起伍尔夫,之前看她的意识流作品《到灯塔去》,看的云里雾里,但是《伍尔夫读书笔记》里,却展现了她的另一面。尤其是她作为女性读者写的“读书笔记”,很细腻,而且注意到了很多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。让人觉得很有趣,又温和,语言也很美。我听了之后非常感兴趣,问之前有没有出版社出版过这本书。结果她也不清楚。第二天我正巧去图书馆,还真借到了一本《伍尔夫读书随笔》!只不过不是她们那最新版的。据豆瓣上的评价说新的这版翻译很好,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。不过现在我手边的这本,有些句子确实翻译得太有时代感了,像上世纪80年代的风格。

之前并没有读过伍尔夫的书,总感觉她是放在高高的书架上,“高大上”——有距离感。但是这本书读起来却让我觉得特别亲切。尤其是喜欢她“普通读者”的观点。“关于读书,一个人可以对别人提出的唯一指导,就是不必听什么指导,你只要凭自己的天性、凭自己的头脑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可以了。”“作为读者,独立性是最重要的品质。”然而,一个人的切身体会,恰恰更能使别人从中得到启发。

这些篇章写得随意性很大,想到哪写到哪,思维也会伸出很远。我更喜欢她的是做为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作家。在第二部分,书与女性里,伍尔夫写出许多我们平时熟视无睹而忽略了的事实。比如有书里和现实中“两种女人”,如果有女性莎士比亚她的命运会怎样,女性写作有什么局限性,等等。

“总体上讲,女性不像男性那样容易观察。女性的日常生活过于平淡,很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女性的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不留痕迹地消失得无影无踪。煮好的饭菜被吃掉了;养大的子女离家走了。……她们生来默默无闻,就如一些隐姓埋名的人,简直让你无从查找。”

《伍尔夫读书随笔》中关于女性与小说的篇章中,可以看出来伍尔夫是十分喜欢简·奥斯汀和《傲慢与偏见》的。下面引一段原文:

就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而言,还有另一个与小说家性别有关的原因。女性意识——一种因自身受到歧视而感到愤怒、因自身不受重视而想大声呼吁的女性意识。这种因素通常会使小说扭曲,或者说是这类小说的一大缺陷。……把小说人物当做发泄小说家自身不满情绪的传声筒……简·奥斯汀(和艾米丽·勃朗特)则不然。……对于一般女性来说,想要克制自己的愤怒情绪,不仅需要明澈的心境,还需要坚强的意志。……有时,她们(一些二流女作家)选择的小说题材就是情绪化的;有时,她们极不自然地逞强好胜,而有时,却又极不自然地表示温顺,以至于处处都显得虚伪做作。她们受制于男性权威,想象力不是太男性化,就是太女性化,唯独没有人性自然本色。所以,她们的作品也就没有什么艺术性可言,因为艺术的根基恰恰在于人性的自然流露。

……这就是《傲慢与偏见》的令人惊异之处。竟然有这样一个女人,她在1800年前后就能心平气和地写作,不怨恨,不哀诉,不恐惧,不愤怒,也不说教。莎士比亚也是这样写作的。

——我想也就是为什么简·奥斯汀是一流作家。

因为女性自身因为来自历史和社会和男性甚至女性本身的不公待遇,具有了自我意识的女性一定有着种种的不平、抱怨、愤怒、诉求。如果把这些情绪带入作品,让书中的人物成为自己的传话筒,无意会成为小说的局限。超脱这些,才能不受这种局限的限制,不会仅仅被自己的情绪圈住,在自己的世界里徘徊。这确实不太容易。

联系到我的现实生活,我真是不知不觉就会流露出这种心态。当然并不主要因为女性的缘故,而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问题。比如工作分配,资源不均,工资不公等等。怎么又是我替班,忙死干活的,闲死偷懒的,工资甚至还要少拿?在家庭生活里也是。遇到挫折也是。人人都可以抱怨。但是要想做好,做出成绩,拿得出好作品,一定要超脱出来。诚然自己有诸多阻碍,有诸多限制和不公,但是读者不会因为这些而对作品所有同情或者赞扬。你超越了这些,才能变成强者。(弱者不拿弱势作为求得同情的武器,强者不拿优势做高高在上的施善。正是有些人“我弱我有理”,也是蛮横。)

成为简·奥斯汀,在这里成为一种超脱的心境,坚强的意志。希望作为自己的勉励。


评论
热度(2)
© 见枕 | Powered by LOFTER